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一周精彩太空图片:恒星形成区似发光宇宙天使(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等机构近日发布了最近一周精彩的太空照片,其中包括:叛逆的天使、玫瑰之吻、醉酒的星系、幸存的彗星、明亮的眼睛和月球陨石坑等。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恒星形成区“Sh 2-106”好像一个正在张开翅膀的宇宙天使,天使的翅膀闪耀着光芒。

1. 叛逆的天使

clip_image001

叛逆的天使(图片来源:ESA/NASA)

  在近期公布的一幅由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片中,恒星形成区“Sh 2-106”好像一个正在张开翅膀的宇宙天使,天使的翅膀闪耀着光芒。这片气体和尘埃云因为一颗名为“S106 IR”的年轻恒星而变形。这颗恒星正处于成长的旺盛期,似乎正在叛离母尘埃云,并高速喷射出物质,产生发光、炽热的氢气。

2. 玫瑰之吻

clip_image002

玫瑰之吻(图片来源:UCLA/Caltech/NASA)

  美国宇航局广角红外线探测望远镜近日拍摄了一幅关于船尾座A超新星爆炸残骸的太空图片。图片显示,一朵红玫瑰即将绽放于这个恒星坟墓之中。大约3700年前,地球上的人们曾经看到过超新星爆炸的光芒,并将其认为是天空中的一颗新恒星。如今,船尾座A的气体残骸被膨胀的冲击波加热,形成了有如玫瑰一样红艳的天体。

3. 醉酒的星系

clip_image003

醉酒的星系(图片来源:E. Blanton, BU/CXC/NASA)

  在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所拍摄的一幅最新太空图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发光气体旋涡,这是“Abell 2052”星系团中物质的运动轨迹,好象喝醉酒一样。在星系团的中心位置,旋涡包围着一个巨型椭圆星系。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镜的可见光数据可以显示这个椭圆星系呈金色。天文学家认为,当一小群星系撞入“Abell 2052”这个较大的星系团时,带动星系团中的气体随之一起高速运动,就会形成醉酒的“Abell 2052”现象。当较小星系团穿过较大星系团中心后,这些气体又会被拉回到星系团的中心,从而形成了来回反复运动。

4. 幸存的彗星

clip_image004

幸存的彗星(图片来源:SOHO/ESA/NASA)

  本图由美国宇航局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卫星拍摄于2011年12月15日。图片显示,这颗名为“洛夫乔伊”的彗星像一个亮白色的箭头,正瞄向了太阳方向。“洛夫乔伊”彗星是一群克罗伊策掠日彗星中的一颗,这群掠日彗星被认为是古代一颗较大彗星破碎后的残骸碎片。如今,有许多卫星在密切跟踪这颗异常明亮的彗星接近太阳的过程,很明显,这有如飞蛾扑火的死亡之旅。但是,令大多数人惊讶的是,“洛夫乔伊”后来竟然从太阳的另一侧出现了。这表明,这颗彗星竟然幸存了下来,不过失去了自己的尾巴。

5. 明亮的眼睛

clip_image005

明亮的眼睛(图片来源:Caltech/U. Toronto/NASA)

  在银河系中,有一个“红龙鱼”星云,那里是银河系一些最明亮恒星的家园。在美国宇航局“斯必泽”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一幅红外照片中,“红龙鱼”正睁开一双明亮的“眼睛”。所谓的“眼睛”可能是由新形成的恒星所形成。

6. 月球陨石坑

clip_image006

月球陨石坑(图片来源:ASU/NASA)

  由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所拍摄的一幅最新图片显示了月球上一个名为“矮子”的撞击盆地。这个撞击盆地宽约110米。1972年12月11日,“阿波罗17”号登月任务的宇航员就登陆于这个陨石坑附近。“阿波罗17”号登月任务的目标之一就是探测“矮子”是否为一个火山喷发口。宇航员确实在“矮子”附近发现了火山活动的迹象,如橙色和黑色玻璃层。但是,天文学家对获取的物质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玻璃可能来自古代一次火山碎屑流,从而将撞击所形成的“矮子”陨石坑掩埋。

2011年12月21日星期三

详解宇宙究竟有多大:最遥远天体距地315亿光年

关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宇宙,《银河系漫游指南》一书的作者,英国著名剧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曾经写道:它很大。的确。想要了解宇宙究竟有多大,请你试着将一枚硬币放在你的面前。假设这枚小小的硬币就是我们的太阳,那么另一颗代表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硬币就应当放在大约563公里之外。

对于生活在中国的读者而言,比如上海的读者,这第二枚硬币几乎要摆放到山东或安徽省境内,而对于一些小国的居民而言,这颗硬币可能都已经放到外国去了。
而这仅仅是太阳和距离它最近的一颗恒星而已。当你试图模拟更大范围内的宇宙空间时,就会麻烦的多了。比方说,相对于你的那颗硬币太阳,银河系的直径将是大约1200万公里,这相当于地月距离的30倍。正如你所看到的,宇宙的尺度是惊人的,几乎没有办法用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距离尺度加以衡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丈量宇宙的梦想是遥不可及的。天文学家在长期的工作研究中已经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测量宇宙的尺度。以下我们将向你呈现有关的内容:
1、宇宙的尺度
clip_image001[4]
我们并非居于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确实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
这个星球上没有人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它或许是无限的,也或许它确实拥有某种边界,也就是说如果你旅行的时间足够长,你最终将回到你出发的地方,就像在地球上那样,类似在一个球体的表面旅行。
科学家们对于宇宙具体的形状和大小数据存在分歧,但是至少对于一点他们可以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那就是我们可以看得多远。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定值,那么由于宇宙自诞生以来大约为137亿年,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最远只能看到137亿光年远的地方呢?
答案是错误的。有关这个宇宙的最奇特性质之一便是:它是不断膨胀的。并且这种膨胀几乎可以以任何速度进行——甚至超过光速。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事实上远比它们实际来的近。随着时间流逝,由于宇宙的整体膨胀,所有的星系将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最终留给我们一个一片空寂的空间。
奇异的是,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观测能力事实上被“强化”了,事实上我们所能观察到最遥远的星系距离我们的距离达到了460亿光年。我们并非居于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确实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
2 、充斥着星系
clip_image002[4]
这是美国宇航局哈勃空间望远镜获得的最深邃的影像之一
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哈勃空间望远镜获得的最深邃的影像之一。科学家们让哈勃望远镜对准天空中的一小块区域进行长时间的曝光——长达数月,尽可能地捕获每一个暗弱的光点。文中上图是局部的放大,完整的图像是下面这幅图,其中包含有1万个星系,从局部放大图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星系的细节。
clip_image003[4]
完整的图像
当你看着这些遥远的星系,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遥望遥远的过去,你所看到的这些星系都是它们在130亿年前的样子,那几乎是时间的尽头。如果你更喜欢空间的描述,那么这些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是300亿光年。
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但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对于宇宙尺度的测量精度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很快找到了一种绝佳的描述宇宙中遥远天体距离的方法。由于宇宙在膨胀,在宇宙中传播的光线的波长将被拉伸,就像橡皮筋被拉长一样。光是一种电磁波,对于它而言,波长变长意味着向波谱中的红光波段靠近。于是天文学家们使用“红移”一词来描述天体的距离,简单的说,就是描述光束从天体发出之后在空间中经历了多大程度的膨胀拉伸。一个天体的距离越远,当然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光波波长被拉伸的幅度越大,光线也就越红。
如果使用这种描述方法,那么你可以说这些遥远的星系的距离大约是红移值Z=7.9,天文学家们立刻就会明白你所说的距离尺度。
3、最遥远的天体
clip_image004[8]
最遥远的天体
这张图像中间部位那个不太显眼的红色模糊光点事实上是一个星系,这是人类迄今所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美国宇航局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了这张照片,这一星系存在的时期距离宇宙大爆炸仅有4.8亿年。
这一星系的红移值约为10,这相当于距离地球315亿光年。看起来这一星系似乎非常孤单,在它的周围没有发现与它同时期的星系存在。这和大爆炸之后大约6.5亿年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一时期,天文学家们已经找到大约60个星系。这说明尽管这短短2亿年对于宇宙而言仅仅是一眨眼的功夫,但是正是在这一短暂的时期内,小型星系大量聚合形成了大型的星系。
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天文学家们目前尚未能完全确认这一天体的距离数值,这也就意味着其实际距离可能要比现在所认为的更近。在美国宇航局的下一代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以替代哈勃望远镜之前,科学家们都将不得不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估算。
4、最遥远的距离
clip_image005[4]
最遥远的距离
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光线名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是抵达地球的最古老的光子,它们几乎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时刻。在大爆炸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宇宙非常小,因此相当拥挤,物质太过稠密,以至于光线无法长距离传播。
但在宇宙诞生之后大约38万年之后,宇宙已经变得足够大,光线第一次可以自由地传播。这时发出的光是我们今天所能观测到的最古老的光线,是宇宙的第一缕曙光;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方向,无论你把望远镜指向哪个方向,都可以观测到它的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像一堵墙,我们最远也只能看到墙这一侧的风景,但是却绝无办法穿墙而过。
那么这些最初的宇宙之光怎么变成微波了呢?这还是因为宇宙的膨胀。随着宇宙的膨胀,当时发出的光波波长被逐渐拉长,经历如此久远的时间(137亿年),它们的波长已经被拉伸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随着宇宙膨胀冷却,现在这一辐射的剩余温度大约仅有-270摄氏度,也就是著名的3K背景辐射。这种辐射的分布显示出惊人地各向同性,各处的差异小于10万分之一。
而如果有朝一日人类终于能够制造出高灵敏度的中微子探测器,那么我们将终于可以突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设置的那堵墙,而看到其背后中微子出现时的情景,即所谓的“宇宙中微子背景”。和光子不同,对中微子而言,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几乎是透明的,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过地球,穿过太阳,甚至穿过整个宇宙。正是因为这一特征,一旦我们能够解码中微子中携带的信息,我们将能回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后仅数秒时的情景。
5、星系蝴蝶图
clip_image006[4]
星系蝴蝶图
文学家们向宇宙张望,他们注意到宇宙中的星系分布并非呈现随机状态,由于引力的作用,星系倾向于相互接近,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聚合体,如星系团,超星系团,大尺度片状结构乃至所谓的巨壁。
天文学家们开始着手纪录这些星系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他们很快成功地制作出较近距离范围内星系的三维分布图,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大部分此类巡天观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距离地球70亿光年之内的范围,但他们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类星体,这是宇宙中亮度惊人的奇特天体,来自早期宇宙,其距离可能是70亿光年范围的4倍以上。
在全部这些努力中,斯隆数字巡天(SDSS)可能算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参与这一项目的天文学家们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对1/3天空的巡天观察,并在此过程中记录下超过5亿个天体的精确位置信息。而本文中这里所配得图则来自另一项巡天计划:6dF星系巡天,这是目前规模位居第三的巡天项目。这张图像中之所以会缺失很多地方,是因为银河系的阻挡,很多天区我们都无法进行观测。
6、邻近的超星系团
clip_image007[4]
邻近的超星系团
在距离地球比较近的空间内,天文学家们的了解相对而言就会多一些。我们现在知道在距离地球约10亿光年的距离内存在一个超星系团的海洋。这些是被引力作用聚集在一起的大量成员星系。
我们的银河系本身是室女座超星系团的成员,这个超星系团正位于这张图像中中央位置。在这个巨大的超星系团结构中,我们的银河系毫无特别之处,它只是位于一隅之地的普通成员星系而已。在这一宏伟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室女座星系团,这是一个由超过1300个成员星系组成的庞大集团,其直径超过5400万光年。
另一个超星系团很值得关注,那就是后发座超星系团,因为它的位置恰好位于北方巨壁(Northern Great Wall)的中心位置。北方巨壁是一个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型结构,其直径约有5亿光年,宽度约3亿光年。我们星系“附近”最大的超星系团是时钟座超星系团,其直径超过5亿光年。
7、暗物质和暗能量
clip_image008[4]
暗物质和暗能量
这个宇宙另外一件令人吃惊的事实是:占据宇宙大部分的成分我们却完全看不到。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存在,科学家们认为它们遍布宇宙各处,但是我们却看不到也摸不着。它们和光以及任何种类的电磁波都不发生作用,而这正是人类赖以探测宇宙的基础工具。不过它会产生引力,通过它对周遭空间施加的引力效应,科学家们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是的,我们能够感觉到暗物质确实存在。比如我们所在的室女座超星系团大约拥有10的15次方倍太阳质量,但是整个超星系团的光度却仅有太阳的3万亿倍太阳光度。这就意味着室女座超星系团的光度相比其质量所应当拥有的光度小了约300倍。这样的事实是难以解释的,但是如果考虑到这其中遍布大量拥有质量但却不发光的暗物质,一切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根据计算结果,宇宙中的暗物质含量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普通物质的5倍。但是暗物质尽管强大,却仍然不足以统治宇宙。真正支配着我们这个宇宙的力量来自另一种神秘物质:暗能量。普通物质和暗物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拥有质量,并向周围空间施加引力影响,换句话说,它们的作用是让物质聚拢,让宇宙减速膨胀甚至最终收缩。然而,当科学家们观测宇宙,试图分辨出宇宙究竟是在减速膨胀还是在收缩时,他们惊骇地发现事实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宇宙根本没有收缩或减速,它正在加速膨胀!毫无疑问,存在一种未知的强大到异乎寻常的力量,它不但独力抵抗了整个宇宙中所有普通物质和暗物质产生的引力作用,甚至还推动整个宇宙加速膨胀。对于暗能量的发现最近刚刚被授予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尽管有了这样的巨大进展,科学家们对于究竟什么是暗能量却依旧毫无头绪,一无所知。现在有关这一课题的理论几乎就相当于“虚位以待”,等待着未来出现一个更加完美的理论能摘取成功解释暗能量本质的桂冠。
8、宇宙之网
clip_image009[4]
宇宙之网
星系巡天的结果显示我们的宇宙似乎显示一种“泡沫网状”结构。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分布在狭窄的“纤维带”上,而在它们的中间则是巨大的空洞,天文学上称为“巨洞”。这些巨洞的体积巨大,有些直径可达3亿光年,其中几乎空无一物。但是这样说并不正确,因为尽管我们看上去那里确实是什么也没有,但实际上这里充斥着暗物质。
这里这张图是一份计算机模拟结果,它显示我们的宇宙呈现一种纤维网状结构,其中分布着节点,纤维带和层。这种复杂结果的起源来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微小的涟漪,这是其中密度微小变化的体现。随着宇宙膨胀,这些微小的高密度去逐渐吸引更多的物质向其聚集,这种效应持续上百亿年,其结果是惊人的——它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
9、检验宇宙模型
clip_image010[4]
检验宇宙模型
2005年,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试图检验现有的宇宙学理论是否正确。他们进行了一项名为“千年运行”的模拟计划,在计算机中他们模拟100亿个粒子在一个边长为20亿光年的立方体空间中,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论去作用于它们,是否能得到某种我们所预期的结果。
这项模拟实验中考虑了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因素,成功地再现出宇宙从混沌逐渐显现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在模拟运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们目睹了宇宙中大质量黑洞的出现,强大的类星体发出剧烈的辐射,模拟的结果中还出现了大约2000万个星系。正如文中此处展示的那样,研究人员们发现模拟的结果产生出一个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宇宙非常相似的状态。

NASA新发现2颗地球大小行星

  环球网记者朱盈库报道,据美国侨报网12月20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新发现2颗行星,大小等于或者小于地球,它们围绕1颗遥远的与太阳大小相当的恒星运行。这是宇宙生命探索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如果能经得住其他科学家的仔细审查,这将是一次非常了得的发现。地球大小的行星被认为是宇宙生命探索中的重要突破,但直到现在,科学家们说他们的仪器都不足以灵敏到能发现它们。

  “这些行星多岩石,带有铁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弗莱辛(Francois Fressin)写道,“这些宇宙行星可能已发展出一层厚厚的水蒸气圈。”弗莱辛是做出这一发现的团队负责人。该团队20日将研究报告刊登在杂志《自然》的网站上。

  据悉,这2颗新发现的行星分别被命名为开普勒-20e和开普勒-20f,它们离我们非常遥远,无法直接看到。它们围绕着一颗大约950光年远的恒星运行。科学家们在这2颗行星经过那颗恒星正面时测量了它们从恒星接收到的微小光度,然后计算出它们可能的大小以及运行轨道。

  开普勒-20e和20f可能太热而不适宜生命居住,其中一颗行星围绕自己“太阳”运行的周期为6个地球日,另一颗为19个地球日。但科学家们说,发现它们让我们有理由希望宇宙中还有其它类似它们的行星存在。

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美发现la型超新星 距地球2100万光年

中国科技网讯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14日报道,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天文学家在风车星系内发现了超新星SN 2011fe,其距离地球仅为2100万光年,是25年来最接近我们的la型超新星。对比之前的观测成果,科研人员能获取首个有关la型超新星爆炸的前身天体和爆炸后情况的直接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2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la型超新星异常明亮,是宇宙学重点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们可以被用作“标准烛光”来测算宇宙空间中的距离,因而能够校准暗能量引起的宇宙膨胀加速。研究人员对数以千计的la型超新星进行了研究,但直至现在科学家才产生了有关它们如何爆炸及其前身天体真实面貌的学理猜测。

科研人员表示,他们在这颗超新星爆炸后的11个小时就发现了它,因此可以在20分钟内计算出爆炸的确切时刻。科学家早期的观测证实了有关la型超新星的一些物理假设,但此次观测却赋予了科研团队新的认识。“作为超新星而言,它的亮度很弱,而作为新星而言又太过明亮。经过数小时的后续观测,我们确定这是一颗十分年轻的la型超新星。”该实验室的彼得·纽金特说。

超新星会在恒星死亡或白矮星从附近恒星吸入物质时出现,并在最终达到临界点时爆炸,这种爆炸的亮度至少相当于太阳亮度的100亿倍。科学家很久以前就基于亮度和光谱等创建了la型超新星的模型。这些模型假定它们的前身天体是双星系统中稠密的小型白矮星,由碳和氧构成。白矮星的极限大小约为太阳质量的1.4倍,越过这个界限,其将不堪重负而发生引力坍缩。

随着其逐渐接近极限,白矮星将出现巨大的热核爆炸,并将碳和氧转化为镍等较重的元素。大部分爆炸中所显示的光亮都源自放射性的镍在衰变为钴时放出的热。这种光也来自被冲击波所加热的喷射物,如果这些物质与伴星相撞,其将被再次加热,从而再度增加原有的亮度。

纽金特指出,很显然,这次爆炸的超新星的前身天体是一颗白矮星。它的光谱显示含有碳和氧,因而他们掌握了la型超新星确实起源于碳氧白矮星的首个直接证据。科研团队也表示,这是自1986年来观测到的最明亮也最靠近我们的天体爆炸。冲击波仅需要几秒便可以撕裂恒星,但在爆炸中加热的碎片将持续发光数个小时。恒星越大,这种后续的余辉也更亮。由于他们很早就捕捉到了这颗超新星,也做了细致的观测,因此能够直接“约束”其前身天体的大小。

科学家表示,理解这些大爆炸如何创建和混合材料十分重要,因为超新星是获取构成地球甚至我们个体的大部分元素的介质,例如,超新星就是宇宙中铁元素的主要来源。而这颗目前离我们最近的la型超新星无疑将成为历史上最好的研究对象,也将形成学界解析同种遥远超新星创建过程的新基础。

2011年12月18日星期日

“彗星大逃亡”:110万度太阳大气中奇迹幸存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完全有理由认为“洛夫乔伊”彗星将面对炽热的燃烧死亡,毕竟它将飞越110万摄氏度高温的太阳大气。但令天文学家惊奇的是, 当这颗220米直径的冰冷岩石彗星消失在太阳背面时,又再次奇迹地出现在太阳另一侧,距离太阳表面87000英里,这颗彗星仍存活着!

clip_image001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拍摄到这次成功的“彗星大逃亡”,在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官方网站的微博中写道:“重大新闻!洛夫乔伊仍存活着!这颗彗星在太阳之旅中幸存了下来,并再度出现在太阳的另一侧。”
这颗彗星刚发现不久,今年11月27日它被澳大利亚业余天文学家特里-洛夫乔伊观测到,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它被称为“克罗伊策掠日彗星”,是一种轨道非常接近太阳的彗星。这种类型彗星是由19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克鲁兹(Heinrich Kreutz)命名的,他描述称这种类型彗星是由一颗巨大彗星分解形成。
clip_image002
在发现洛夫乔伊彗星不久,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和日本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便开始兴奋地跟踪这颗彗星的太空轨迹。
这颗彗星很快便注定了它的宿命,因为它鲁莽地冲向太阳的地狱日冕。在这颗掠日彗星的网站上,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科学家卡尔-巴腾斯(Karl Battams)说:“我们拥有这次非常罕见的机会来观测这颗相对较大的彗星完整掠日过程,大约有5颗不同卫星的18种观测仪器瞄向了洛夫乔伊彗星。”
clip_image003
然而科学家意外地发现这颗彗星并未走向毁灭,竟在炽热的太阳大气中存活了下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罗伯特-梅西(Robert Massey)对此次洛夫乔伊彗星近距离掠过太阳非常吃惊,他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天文事件,洛夫乔伊彗星难以置信地接近太阳,其距离少于地球至月球的距离。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天文事件,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之前已观测到许多彗星接近太阳遭受毁灭的例子,这让天文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认为这将是异常壮观的彗星残骸喷发,但最后的观测记录显然出乎科学家的意料。我猜测可能彗星体积越大、越结实,就更容易幸存下来,这一太空事件告诉我们这颗彗星比之前预想得更加顽强。”
梅西解释称,此前这颗彗星可能幸存于与太阳的小摩擦中,但是我们并未观测到。通过这项太空观测显示我们拥有先进的太空观测装置。

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火星地下适宜生命存活 宜居条件不输地球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科学家整体研究评估火星温度和压力状况发现火星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并不亚于地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称,从内核至高层大气层的区域内,百分之三的火星区域可维持生命存在,而只有百分之一的地球区域可维持生命。

然而,研究小组表示最接近地球生命的生物体必须进入火星地下环境才能幸存下来,天体物理学家查理-林尼韦弗(Charley Lineweaver)说:“当我们仅仅将所有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便认为这难道是火星存在生命的主要迹象?目前这一答案是正确的,火星拥有大量的地区可以兼容陆地生物。”

科学家称,生命可以存在于火星,主要是因为火星存在大量的水,在极地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冰态水资源。但是火星的压力非常低,在火星表面水资源都被蒸发。但是在火星表面之下,这里拥有足够的压力使水保持液态,从而确保微生物幸存。

火星表面温度并不适宜生命,其寒冷温度可达到零下65摄氏度,而在火星表面以下由于该行星内核的加热效应,从而温度更高。林尼韦弗强调称,这项研究分析了几十年来的观测数据,是迄今发布的关于火星对陆地微生物宜居性的最佳评估报告。目前,这项研究发表在12月12日出版的《天生物理学》杂志上。

当明年8月份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火星,科学家将获得更多关于火星宜居条件的能力。35年前,美国宇航局“海盗号”探测器推断称火星并不存在生命迹象,但是科学家希望好奇号的更高端仪器将有望发现更多的重要信息。

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项目主管道格-麦克奎斯逊(Doug McCuistion)说:“这是迄今在另一颗行星上部署最大、最复杂的科学仪器,好奇号火星车预计将于2012年8月5日着陆火星表面,在太空中旅行3.54亿英里。”

这个投资25亿美元的火星探测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现甲烷气体来源,科学家现已在火星大气中发现甲烷气体。好奇号火星车可以发射数百万倍灯泡能量的激光束至火星表面,从而探测该环境是否支持生命存在。

天文学家期待好奇号火星车的先进仪器能够进一步在遥远的火星表面发现生物迹象,一个叫做“ChemCam”的仪器能够释放强大的激光脉冲,蒸发一些火星灰尘,并检测穿透火星灰尘的光线光谱。该仪器仅是装配在好奇号火星车上10种勘测仪器之一。

当ChemCam释放强大的激光脉冲,将蒸发针头大小的灰尘区域。该火星车的望远镜可以凝视蒸发物质形成的发光等离子闪光,并记录其中包含的光线色彩。这些光谱色彩之后将被一个分光计进行解码,确保科学家能够探测到蒸发物质中的组成元素。

期间,美国宇航局长期幸存的机遇号火星车仍将探测火星表面,在火星上度过它的第15个冬天。这个“太阳能机器人地质学家”将搜寻陨坑边缘区域,不仅对岩石进行检测,还将分析太阳光线。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忙里偷闲

现在凌晨一点了,明早八点需要起床赶到公司开会,但现在睡意全无。才把小踢搞睡觉然后处理了一些事情,匆忙冲了一个澡赶紧上床。
最近天气很冷,太适合冬眠睡懒觉了,但我也很忙,基本上没有好好休息郭。上周打了个飞的去杭州公司溜达了一圈,杭州公司修得真漂亮,让我感慨万千。赶回来后开了一些会,做了一些东西时间就过去了。
到了年底应该是总结的时候,反而我觉得变得忙碌了,似乎已经在为明年提前准备了很多事情。最近大脑停不下来,满脑子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想多了不去实现也满可惜的。所以有想法,感兴趣就去做,现在辛苦点没关系的。
特别要说,最成都17号就7周年了,现在也做了升级,以后这个网站还会有更好的发展。对此感到很欣慰。
小踢最近都是吃的睡的。只是有时候晚上鼻子会被鼻涕堵着搞得不舒服,怎么办还不知道,求解答。
一点十五分了,发信,并且晚安。

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

争议图像显示行星大小的外星飞船潜伏水星附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在扫描水星观测图像时发现一个类似行星大小的巨大不明物体,全球范围的UFO搜寻者希望知道这是否是传说中的外星人飞船。这个神秘物体是美国宇航局望远镜拍摄的太阳日冕喷射系列照片中发现的,照片中的景象犹如邻近水星的耀斑急流,出现巨大的圆形物体,但是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认为,该物体仅是图像加工处理后的效果。

clip_image001

这是否是外星人飞船存在的证据?一个明亮的物体突然出现在水星右侧

clip_image002

水星是否隐藏着UFO

  美国宇航局1号日球层成像望远镜拍摄的这组太阳日冕喷射系列照片上传互联网后点击次数超过10万次,该图片上传者是siniXster,他在该图片评论上写道:“这种神秘物体每侧都是圆柱体,中间有独特的外型。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它是一艘飞船,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然而,专家称在太阳系内并不存在任何隐藏的外星人种族,这些图片送到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工程师南森-里茨解释,这个神秘物体事实上是之前拍摄的水星。
  为了确定图片中突出的太阳耀斑,研究人员对比了之前拍摄的照片,并将任何出现两次的物体从图像中消除,这是因为这意味着它将干扰背景光线。恒星很容易被消除,但是像行星等移动物体,则非常难以消除。
  天文学家希瑟-库珀博士认为它并不是一颗巨大的死亡恒星,他在接受《每日邮报》记者采访时说:“科学家并未消除水星图像,技术人员称当试着消除移动物体图像时其象素将彼此溶合在一起。这可能是一张加工处理图像,不可能存在行星大小的外星人宇宙飞船,这是因为水星与地球的体积差不多。”

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穿过太阳系边界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进入太阳系边缘和恒星际空间之间的一个新区域。去年到现在它传回的数据显示这是一个过渡地带:从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所谓的太阳风”)在这里开始减速,而太阳磁场在这里遭到阻滞,出现堆积,太阳系内侧的高能粒子则似乎正通过这一地带逃逸进入外侧的广阔恒星际空间中去。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资深的旅行者号探测项目科学家爱德华·斯通(Ed Stone)说:“旅行者号探测器的数据告诉我们,它已经抵达了一个围绕太阳周围的巨大气泡的边缘过渡区,而旅行者目前正在发回的信息正告诉我们有关这一过渡区以及这一区域外侧恒星际空间的一些线索。用不了多久我们便将首次有机会了解恒星之间的空间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尽管目前旅行者1号探测器距离太阳的距离已经超过180亿公里,但是它仍然没有抵达真正的恒星际空间。在它最近发回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太阳磁场在该区域的方向仍然没有显示扭转的迹象,这显示旅行者1号目前仍然位于日球层内侧。所谓的日球层时一个由大量带电粒子围绕太阳形成的一个气泡状区域,是太阳将自己和宇宙的其他部分区分开的一道屏障。

目前的数据尚无法让科学家们判断旅行者1号探测器究竟还需要多久才能真正穿过太阳系的边缘地带、首次进入恒星际空间,但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时间点即将到来,可能就在接下来的数月或一年之内。

旅行者号探测项目的科学家们在近日于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年会上报告了有关发现,他们称旅行者号探测器搭载的低能带电粒子探测设备,宇宙射线子系统和磁强计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去年4月份的时候,项目组科学家们曾经宣布他们观测到旅行者号探测器似乎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区域,这里太阳风的速度逐渐下降为零,这意味着探测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后来探测器管理员命令飞船在今年4月份和夏季期间进行多次翻转动作,将探测设备对准各个不同方向进行探测,以便让科学家们判断太阳风的这种减速是否是假象,或许它们仅仅是改变了方向?但探测的结果是否定的。看起来旅行者1号探测器确实进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滞流”区域,这有点像是地球上的赤道无风带,这里介于两个半球之间,风力非常弱。

在过去的一年间,旅行者号携带的磁强计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它测量到在这一“无风带”区域,太阳磁场的强度几乎增强了一倍。这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下匝道路口用挤成一团的汽车一样,在这一过渡区域显示的磁场增强显示来自外侧恒星际空间的粒子流正向内挤压太阳吹出的泡泡。

旅行者号探测器30多年来一路测量太阳风在内太阳系直至外太阳系和太阳系边缘的太阳风强度。一直到2010年年中,它测量到的太阳风粒子强度一直十分稳定,但在去年它发现这些粒子的分布密度开始出现下降,看起来它们正“泄露”进入恒星际空间。在目前的这一区域测量到的粒子密度仅有前五年平均值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探测器上的仪器测量到来自外侧恒星际空间渗入太阳系内部的高能电子的分布密度上升了超过100倍,这本身也是证明这一地区是太阳系边缘过渡带的一个证据。

罗伯特·代克(Rob Decker)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旅行者号探测器低能带电粒子设备科学家。他说:“我们利用旅行者1号探测器周遭空间的带电粒子流强度作为一个风向标,以此来判断太阳风的速度。我们发现这一区域的太阳风风速很低,表现怪异。我们甚至首次探测到太阳风倒流的现象。很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区域。很早之前科学家们便已经预言在太阳系的边缘应当存在一个‘滞流区’,但是我们已知不能确定其是否真的存在,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

旅行者1号和2号是一对传奇的双胞胎探测器,它们于1977年发射升空,3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旅行者1号的姐妹旅行者2号也正运行在太阳系的边缘地带,距离太阳已有150亿公里远。(文/新浪科技)

clip_image001[4]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

NASA宣称:未来太空或出现数百颗新“地球”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了太阳系外的首颗类似地球的、可适合居住的行星。记者据此连线NASA发言人约书亚·巴克,他表示,开普勒望远镜未来可能会发现数百颗像地球大小的行星。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连线NASA 2000多颗候选行星中筛选出

巴克说,此次发现的“开普勒-22b”是NASA从2000多颗“候选”行星中证实的首颗太阳系外最类似地球的行星,位于天体“宜居带”的正中位置。

巴克介绍说,所谓的“宜居带”其实就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范围内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液态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如果一颗行星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

除水之外,“开普勒-22b”行星的其他先天条件都非常良好:它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近,这保证它的地表温度不会过高或过低,约为21℃;它围绕恒星的公转周期是290天,运行轨道也类似地球。

巴克表示,找到宜居行星只是寻找外星生命的第一步。如果恒星周围普遍存在这类行星,“开普勒”将会发现数百颗像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那也就意味着生命可能在银河系内普遍存在;如果相反,则表明地球可能是唯一的生命站。

探索任务 开普勒望远镜 靠看亮度找宜居行星

巴克介绍说,此次发现的新行星属于NASA 开普勒项目的一部分。开普勒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与地球相似的星球,找到我们所知道的生命有可能存在的地方,很有可能改变人类对宇宙的看法,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2009年,美国发射了一个专门用于寻找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该望远镜被发射至距地球大约721千米高的预定轨道,开始执行探索任务。

开普勒望远镜携带有高灵敏度的观测仪器,能够发现恒星细微的亮度变化,可计算出其周围可能存在行星,并推算出行星的大小等参数。

巴克介绍说,开普勒望远镜的设计寿命是4年,采用太阳能电池板。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开普勒”望远镜主要任务:在绕行太阳的轨道上,在大约10万个恒星系中搜寻类地行星。

外媒关注

“2.0地球 或成人类新家园引争议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开普勒-22b”简直是地球的“2.0版”。社会学家认为,随着地球人口越来越稠密,这颗宜居行星将来可以成为人类的新家园。而科学家们则对“新家园”的构想提出了质疑。

首先,“开普勒-22b”距离地球600光年,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进行如此长距离的远征。

其次,尽管它被认为“可能”存在水和陆地,但专家尚未确定这颗行星的组成成分。即便到了人类可以移民时,这颗行星上如有智慧生物,对人类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路透社的报道称,这颗行星有可能总是保持“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很可能有生命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它的自转规律使得它总有一面面向恒星。而法新社则认为,“开普勒-22b”虽然被确认为第一颗存在于太阳系外的宜居行星,但并不意味着那里就一定存在生命。

专家观点

开普勒-22b”难有高等生命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亲自前往火星验证生命存在尚有难度,更不用说去往更远的类似“开普勒-22b”这样的遥远星球了。

现阶段,人们只能通过观测来初步断定某个星球是否适宜生命生存。

“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命如果能够看到宇宙中的其他星球,那么同理,这些星球的高等智慧生命也应该能够看到我们。如果这些外星球生命没有联系我们,则可以初步断定,这些星球上面没有我们期盼的高等智慧的外星人。”庞之浩说。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也认为,人类要想移民到“开普勒-22b”几乎不可能。目前,人类发射最远的探测器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旅行者1号”,但飞了30多年,它现在才飞到冥王星附近,飞行距离也就是太阳系半径的千分之一,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人类离开太阳系至少要1万年。

庞之浩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天文观测卫星,所以无法观测到“开普勒-22b”。